周南 螽斯:
螽斯羽,詵詵兮,宜爾子孫,振振兮。
螽斯羽,薨薨兮,宜爾子孫,繩繩兮。
螽斯羽,揖揖兮,宜爾子孫,蟄蟄兮。
螽斯為周南第五篇,此詩《毛詩正義》列為興體,而朱熹《詩集傳》列為比體。一首詩是興體或比體,有時並不是那麼容易確認的。這篇將人(爾)和蟲(螽斯)相比,也許有人心有芥蒂。不過多數文學作品往往不能以一般理性去理解,古人以螽斯之多子來祝福他人多子多孫,其實和他們以一些看似長壽的動物名稱幫自己的小孩命名是一樣的道理。
《詩經》國風中有周南與召南,或稱二南。關於「二南」,郭沫若曾認為:「南」是一類獨立的詩種,並以甲骨文中一種樂器名字體類似南字為證,以致有將二南從國風中獨立出來之意見。但郭氏後來自己否定了此說。因此目前學界都傾向認為二南為周國境南方之風詩。又《呂氏春秋》之《季夏紀第六》中記載:禹行功,見塗山之女。禹未之遇而巡省南土。塗山氏之女乃令其妾候禹於塗山之陽。女乃作歌,歌曰:候人兮猗。實始作為南音。周公及召公取風焉,以為「周南」「召南」。....有娀氏有二佚女,為之九成之臺,飲食必以鼓。帝令燕往視之,鳴若謚隘。二女愛而爭搏之,覆以玉筐,少選,發而視之,燕遺二卵,北飛,遂不反,二女作歌一終,曰「燕燕往飛」,實始作為北音。這裡所謂的北音,其實是舊殷都附近的歌謠,後來衍生為邶鄘衛三風。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