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公盨, 2006 年之文章


 


看到遂公盨之新聞大概已經過了兩年, 此件銅器最重要的價值在於它能將一些先秦文獻之成書年代提前至西周中期, 甚或更早, 不過這篇文章



  1. 能証明什麼事情?!
  2. 真的是西周中晚期的作品?!

在通俗的新聞報導裡甚少著墨, 甚至一面倒地認為夏朝可以就此被證實是存在過的, 果真如此乎?? 


       我們先從中國歷史與考古學界對這篇銘文普遍的觀點來看. 遂公盨被中國史學界發現的時候, 正巧"夏商周斷代工程"引發的一些論戰接近尾聲, 這篇銘文的出現"剛好"給擁護工程的一方一個很好的"證據", 有人甚至說, 從銘文看來, "大禹是人不是神", 或乾脆再把民國初期疑古派顧大師消遣一次,  "大禹是人不是蟲". 不過, 個人認為, 這篇銘文, 即使真的是西周中晚期的作品, 仍未脫出疑古派大師顧頡剛的想法: 禹的傳說在西周之時即存在著, 而銘文第一句說: 天命禹隨山浚川, 說明了是天神派了禹來治水的, 而不是堯舜這些聖君, 因此, 禹還是有神性在. 文中也提及, 禹後來被擁戴為王, 算是大洪水之後的第一代人間君主, 說明了周人對君王的概念, 除了君權神授之外, 君王地位的取得, 還須要對人民有功(治水成功), 得民擁護才可. 不過, 銘文中還是沒有提到禹跟夏有任何關聯, 只能說大禹治水的傳說在西周時期就存在, 而不能推論夏朝的傳說在西周就存在. 至於說大禹不是蟲的那些人, 其實一點都不了解顧氏古史辯真正的含意.


       民初古史辯派的學者們的主要說法是: 中國古史是"層累積成"的. 在中國古籍之中, 禹的傳說首次出現在詩經中. 詩經的年代大約從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晚期. 嚴格地說, 禹的傳說是中國古代最早的神話. 然後春秋時期才產生堯舜, 戰國時期才有黄帝, 秦代有三皇, 時間越早的, 越晚出現. 大約人類在物質文明發展到某些水平之後, 才會思考到某些東西事怎麼產生的, 然後用神話傳說的方式加以解釋, 最終完成了盤古開天闢地, 三皇五帝夏商周三代這套中國古史體系, 時間越前面的反而越晚出現. 而所謂禹是一條蟲的, 大約只是顧氏一種誇大的說法, 不是古史辯的主要內容. 遂公盨的出現也只是再次肯定禹的傳說是很古老的, 比之堯舜的更為古老, 甚至可以做出:"堯舜的傳說在西周時代還未成形"這樣的推論, 否則為什麼不是堯舜命令禹, 而是天命令禹來墮山浚川?!這應該才是大禹治水傳說的原貌.


       銘文的重點其實是在說明為政以德, 禹的故事只是被當成一個引子. 就和詩經中出現禹的故事如出一轍("比"的手法). 文章最後提到, 遂(豳)公曰:民唯克用兹德, 應該才是重點. (網上有些文章寫遂公, 有些寫豳公, 經看過原件圖片, 似乎"豳"較為正確, 豳公似乎應該是指 周太王, 周文王的祖父.) 大約西周時文獻即記載著禹的神話傳說, 被銘文作者用做起頭, 來引出"為政以德"的概念. PS. 懷疑是不是西周中期以後, 周政敗壞, 讓作者倍感憂心, 所以才把祖宗的教訓拿出來提醒當證者為政以德. (寫完前一段關於命禹者為天之論述後, 發現這篇文章http://219.146.102.186/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1637也提到這點. )


      下面提一下銅器本身的真偽問題.


       據報導, 此銅器本身的型制紋路等, 據說與西周中晚期的相符, 因此才被認定為當時之作品. 不過因為所刻銘文並不符合一般西周銅器銘文之規矩, 算是極端例外的一篇銘文, 而銅器本身又非得自考古發掘, 在此情形下, 似乎應該找到更多更嚴謹的線索來說明它真的是西周時期所鑄造的, 只從型制來看, 證據力恐稍顯薄弱些, 雖然不見得是現今人所為, 也可能是春秋戰國之後的人仿古所製.


       我們還發現, 這篇銘文出現的三個"唯"字有兩種不同寫法. 看起來鑄造者好像滿隨意的, 可能在一時興起間做了模胚, 然後便送去鑄造場. 不過同一個唯字在同個器物寫法不同, 實在有點怪異, 也許兩種"唯"字字義不同?! 事實上, 有不少西周銅器同一個字重複出現時看起來就像是同一個字模印的, 有點像是後世的活字. (待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kklichiang 的頭像
    kklichiang

    kklichiang的部落格

    kklichi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