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前後, 歌林為秋霞出版了三張全新, 而個人味道濃厚的專輯. 所謂全新, 在此前歌林為她出的專輯多為電影插曲, 配以之前香港寶麗金專輯中的英文歌曲, 此次則全部是新曲; 所謂個人味道濃厚, 三張專輯中的前面兩張完全是她個人的作品, 名為 "秋霞創作輯"; 最後一張, 也是她婚前在台灣的最後一張專輯, 仍以她的個人創作為主, 但也包含了老歌如"真善美", 和可能是日語翻唱的歌曲, 名曰 "秋霞專輯No.3". 這時的秋霞, 可謂在事業的巔峰, 音樂作品更加圓熟而多樣, 讓她時而像流行歌星, 時而像民歌歌手; 在電影方面頂著金馬影后的光環, 又錦上添花地以"一個女工的故事", 拿下巴拿馬影展影后榮銜[1], 讓她成為當時唯一能在歌唱與影藝事業雙方面都吃得開的女演藝人員, 也獲得部分當時喜愛校園民歌年輕族群的青睞[2]. 這首 "小綿羊的銅鈴", 收錄在創作輯 2 裡, B 面的第一首歌, 是當時我特別喜歡的一首歌, 直到現在.
[1]:秋霞姐自己說, 她拿下金馬獎影后是因為在"秋霞"裡, 她演得像"沒有演技一樣", 那麼"一個女工的故事"可以拿巴國影展影后, 應該可以被視為對秋霞姐五年演員生涯演技方面的肯定吧?!這個應該不能再說演得像"沒有演技一樣"了吧?! 不過, 話說回來, 當時國片其實相當不景氣, 也缺乏前進的動力, 秋霞姐所屬的永昇公司在後來曾經拍過一部比較像樣的 "上海社會檔案" 拿到金馬獎, 之後就解散了, 那位老闆還抱怨為什麼大學生們都不去看國片. 一位我中學的老師曾經在課堂上說: 他很愛國, 不過從來不看國片, 實在是當時台灣國片演員們 "素質很差". 其實從秋霞姐能以處女作便拿到金馬影后一事看來, 就說明了這一切. 這應該也不是"沒有演技"的問題, 之後的港劇楚留香能在台灣造成轟動, 也不能推說當年台灣觀眾對港劇有新鮮感, 實在是港劇確實給當時台灣一攤死水的演藝圈投下了震撼彈. 秋霞姐曾說某些台灣演員在她母親的眼中是 "大明星", 以我那位國中老師的看法, 他們與許氏兄弟,溫拿五虎這些能歌善舞的港仔們相較也許還差一大截.
[2]民歌(folk songs)究竟與流行歌(pop songs)有何不同? 這個在我看來, 實在很難界定. 秋霞姐的"偶然", "往事" 等似乎被很多人當成民歌, 不過總覺得和當時台灣的校園民歌的味道不一樣. 80年代中期之後, 台灣校園民歌漸漸失去能量, 一些當時的民歌手也轉型變得不再"清純", 但依然不經意地流露著他們初起時的風格. 相對的, 秋霞姐早已經在75-80年的作品中跨越了民歌與流行歌間的藩籬, 從這種角度來說, 秋霞姐算是些許領先的, 或是說走在前端的. 看過當時一些報導, 秋霞姐當時似乎正在思考要轉型成音樂製作人, 希望在樂曲創作上能有更大的揮灑空間, 可惜秋霞當時離開流行樂壇稍微早了些, 這個想法直到最近她復出之後才得實現. 另外, 就跨越pops與folks在這點上, 秋霞姐和我新認識到的太田裕美さん又有著相當程度的相似性:即是兩者都曾在同一時代於pops與folks間游走, 在歌曲詮釋或創作上, 都有著偶像歌星, 和民謠歌手的雙重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