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A4%8F%E5%95%86%E5%91%A8%E6%96%AD%E4%BB%A3%E5%B7%A5%E7%A8%8B#.E8.83.8C.E6.99.AF


夏商周斷代工程是一個以自然科學人文社會科學相結合的方法來研究中國歷史上三個歷史時期的年代學的科學研究項目,是一個多學科交叉聯合攻關的系統工程。該工程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九五計劃」中的一項國家重點科技攻關項目。該工程正式啟動於1996年5月16日2000年9月15日通過國家驗收。


背景


中華文明具有悠久的歷史,然而真正有文獻記載年代的「信史」卻開始於西周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見於《史記·十二諸侯年表》),此前的歷史年代都是模糊不清的。司馬遷在《史記》里說過,他看過有關黃帝以來的許多文獻,雖然其中也有年代記載,但這些年代比較模糊且又不一致,所以他便棄而不用,在《史記·三代世表》中僅記錄了夏商周各王的的世系而無具體在位年代。因此共和元年以前的中國歷史一直沒有一個公認的年表。


第一個對共和元年以前中國歷史的年代學作系統研究工作的學者是西漢晚期的劉歆。劉歆的推算和研究結果體現在他撰寫的《世經》中,《世經》的主要內容後被收錄於《漢書·律歷志》。從劉歆以後一直到清代中葉,又有許多學者對共和元年以前中國歷史的年代進行了推算和研究。這些工作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因為他們推算所用的文獻基本上不超過司馬遷所見到的文獻,所以很難有所突破。晚清以後情況有些變化,學者開始根據青銅器銘文作年代學研究,這就擴大了資料的來源。1899年甲骨文的發現以又為年代學研究提供了新的材料來源。進入20世紀後,中國考古學的發展又為研究夏商周年代學積累了大量的材料。



立項過程


1995年秋,國家科委(今科技部)主任宋健邀請在北京的部分學者召開了一個座談會,會上宋健提出並與大家討論建立夏商周斷代工程這一設想。


1995年國務院召開會議,成立了夏商周斷代工程的領導小組,領導小組由國家科委、自然科學基金會科學院社科院國家教委(今教育部)、國家文物局中國科協共七個單位的領導組成,會議聘請了歷史學家李學勤、碳-14專家仇士華、考古學家李伯謙、天文學家席澤宗作為工程的首席科學家。


1996年春,夏商周斷代工程組織了一個由不同學科的21位專家形成的專家組,並擬定了夏商周斷代工程可行性論證報告。可行性論證報告在1996年5月得到了通過。


1996年5月16日國務院召開了會議正式宣佈夏商周斷代工程開始啟動。這一科研項目,涉及歷史學考古學天文學科技測年等學科,共分9個課題,44個專題,直接參与的專家學者達200人。



研究方法


夏商周斷代工程對傳世的古代文獻和出土的甲骨文、金文等材料進行了搜集、整理、鑒定和研究;對其中有關的天文現象和曆法記錄通過現代天文學給予計算從而推定其年代;同時對有典型意義的考古遺址墓葬材料進行了整理和分期研究,併進行了必要的發掘,獲取樣品後進行碳-14測年



結論與意義


2000年11月9日夏商周斷代工程正式公佈了《夏商周年表》。《夏商周年表》定夏代約開始於公元前2070年,夏商分界大約在公元前1600年,商周分界(武王伐紂之年)定為公元前1046年。依據武王伐紂之年和懿王的元年的確立,建立了商王武丁以來的年表和西周諸王年表。


夏商周斷代工程的工作為研究中國古代文明的起源和發展給出了一個時間上的標尺。



爭議


自從夏商周斷代工程正式公佈《夏商周年表》以後,來自中國國內和國際的批評就不絕於耳。國際上有人評論夏商周斷代工程有政治背景,是中國政府在搞民族主義;有一些學者還對該工程的學術道德產生懷疑;學術上的批評也不斷提出。史丹福大學著名教授倪德衛(David Nivison)在《紐約時報》上撰文,斷言「國際學術界將把工程報告撕成碎片」。


2003年4月美國亞洲學協會年會在美國華盛頓召開,夏商周斷代工程專家組組長李學勤、考古學家張長壽、碳-14專家仇世華、天文學家張培瑜赴美參加了會議。會議上不少學者對夏商周斷代工程的結論提出了置疑,這次會議是關於夏商周斷代工程兩種不同的觀點在國際上的第一次正式的交鋒。史丹福大學宗教文化中心的蔣祖棣向會議提交了題為《西周年代研究之疑問——對夏商周斷代工程方法論的批評》的文章,文章認為夏商周斷代工程在研究方法上有致命的錯誤。這篇文章在學術界引起了很大反響。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klichi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