豳風 七月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一之日觱發,二之日栗烈。衣無褐,何以卒歲?
三之日于耜,四之日舉趾。同我婦子,饁彼南畝,田畯至喜。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春日載陽,有鳴倉庚。女執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
春日遲遲,采蘩祁祁,女心傷悲,殆及公子同歸。
七月流火,八月萑葦。
蠶月條桑,取彼斧斨,以伐遠揚,猗彼女桑。
七月鳴鵙,八月載績,載玄載黃,我朱孔陽,為公子裳。
四月秀葽,五月鳴蜩。八月其穫,十月隕蘀。
一之日于貉,取彼狐貍,為公子裘。
二之日其同,載纘武功。言私其豵,獻豜于公。
五月斯螽動股,六月莎雞振羽。
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穹窒熏鼠,塞向墐戶。嗟我婦子,曰為改歲,入此室處。
六月食鬱及薁,七月亨葵及菽。
八月剝棗,十月穫稻,為此春酒,以介眉壽。
七月食瓜,八月斷壺,九月叔苴,采荼薪樗,食我農夫。
九月築場圃,十月納禾稼,黍稷重穋,禾麻菽麥。
嗟我農夫,我稼既同,上入執宮功。
晝爾于茅,宵爾索綯,亟其乘屋,其始播百穀。
二之日鑿冰冲冲,三之日納于凌陰。
四之日其蚤,獻羔祭韭。九月肅霜,十月滌場。
朋酒斯饗,曰殺羔羊。躋彼公堂,稱彼兕觥,萬壽無疆。
關於豳風,朱熹集傳曰:「豳,國名。在禹貢雍州岐山之北(陝西邠縣南),原隰之野。虞夏之際,棄為后稷,而封於邰。及夏之衰,棄稷不務。棄子不窋失其官守,而自竄於戎狄之閒。不窋生鞠陶。鞠陶生公劉 。能復脩后稷之業,民以富實。乃相土地之宜,而立國於豳之谷焉。十世而大王徙居岐山之陽。十二世而文王始受天命。十三世而武王遂為天子。武王崩,成王立。年幼不能蒞阼。周公旦以冢宰攝政。乃述后稷公劉之化,作詩一篇,以戒成王。謂之豳風。而後人又取周公所作,及凡為周公而作之詩,以附焉。」事實上,豳風七篇中,真正豳地的民歌應該只有七月一篇。
豳風中有幾首詩提到東征事情,猜想周公東征時,可能徵集了不少豳地的青年。
七月是豳地的一首農功歌,國風第一長詩。據聞,清儒崔述曾實地考察該地發現氣候土宜大致吻合。創作年代應在周公東征之前。
詩中之月份以夏曆為主,但為求不呆滯,以一之日表周曆之正月(夏曆十一月),二之日以下類推;第三章以蠶月表三月。
第五章:
五月斯螽動股,六月莎雞振羽。
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穹窒熏鼠,塞向墐戶。嗟我婦子,曰為改歲,入此室處。
其中「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十月蟋蟀入我床下」意謂著天氣漸冷....
周人以農業民族自居,在現在的陝西地區逐漸發展,這首七月詩正是當時周人一般生活的寫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