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原住民的觀點來看平埔族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原住民宣道委員會教會與社會組-
尤哈尼.依斯卡卡夫特

壹.引言

九O年代是台灣原住民運動最熱烙的活躍時期。九O年代正值台灣社會由長年的戒嚴時期,因人民的奮鬥與努力而得釋放。政治與社會改革之浪潮高漲,本土化運動的風行與震憾,逼使萬年國會的老法統一一下台,取而代之的是台灣人民活力的展現。

台灣原住民趁著台灣社會轉型之佳機,適時推展原住民覺醒運動及爭取原住民權利的社會運動,諸如「高山青原住民知青覺醒運動」、「反雛妓迫害運動」、「反國家公園運動」、「還我土地運動」、「正名運動」、「還我姓氏運動」、「反核廢運動」等如雨後春筍運應而出。

近十年來的原住民運動,直到1993年的「反侵佔爭生存還我土地」運動,平埔族的出現與加入遊行隊伍,引起了原住民與台灣社會高度的注意。在台灣已被人遺忘的「平埔族」的「存在」與「活現」,是令人注目與興奮的事。身為台灣人,就是台灣的一份子,應關注台灣每一不同的族群,這篇論文乃試著以台灣原住民觀點、立場與態度來看平埔族,台灣原住民與平埔族的是台灣的原住民族,同受異邦異族的大掠奪與傷害,雖然因同化所導致的結果與程度不同,但歷史的傷痛及對未來的前景的無窮應「同感身受」。從原住民的觀點看平埔族,或許\與從漢人,統治者及官方用學者看平埔族的觀點與態度,應會有些不同。如果有些論點與看法或有偏袒或分歧,請以同理心來瞭解或體會,本人對同是原住民的平埔族的忠誠。

平埔族的由來

台灣原住民當中,被稱為平埔族的部族,並非是一種單一的種族,而是由因語言、習俗相異的種族,但都住在平地的部族的總稱。①平埔族大致就是清代所謂的「熟蕃」,今日所謂山胞,大致就是清代的「生蕃」,「生」「熟」蕃之別主要在於漢化的深淺,而不在於種族的不同。生蕃遵從「教化」,輸餉應從,便可「熟化」列入編氓成為熟蕃。「平埔」詞一詞來自平埔蕃,但平埔蕃起先並非必然就是熟蕃。例如噶瑪蘭族、四社平埔族等,現在學者大致認為係平埔族,可是在清代,他們雖被稱為平埔蕃,起先卻被歸類為土蕃或生蕃,後來才因逐漸漢化而被稱為「化蕃」,最後才成為熟蕃②。及至日據時代之初,日本官方改稱生蕃、熟蕃為「生蕃」、熟蕃」。學者則仍有沿襲清代稱之為「蕃」者,而清代稱平莆蕃的化蕃,日人多歸入熟蕃,熟蕃的範疇因之擴大,平埔蕃亦因之等於熟蕃,替平埔族族名的產生作好了準備,日昭和十年(1935年)6月4日,台灣總督府公佈「戶口調查」規定,改稱生蕃,熟蕃為高砂族,平埔族族名這才正式產生,寓賤視意味的「蕃」或「蕃」一名這才從官方文書中消失。③       
自從由中國政權失敗的中國國民黨接收台灣之後,台灣政權竟指稱平埔族已「漢化消失」。而把高砂族改稱山胞,又不依族別而依行政區分,再分之為平地山胞與山地山胞。「山胞」只能是他稱,不能是自稱,自不是族名。平埔族被取消了,其餘原住民變成沒有通名。數百年台灣原住民名稱的變化,及平埔族的「漢化消失」,實為大漢沙文主義的最佳詮釋。分日所說平埔族應包含凱達格蘭族(KETAGALANA)、雷朗族(LUILANG)、噶瑪蘭族(KAVALAN)、道卡斯族(TAOKAS)、巴則海族(PAZEH)、巴布拉族(PAPORA)、貓霧束族(BABUZA)、和安雅族(HOANYA)、西拉亞(SIRAYA)、水沙連族(SAO)。邵族在清代亦被列為化蕃之一,然而自1910年烏居龍藏將邵族改列為高山族後,邵族便開始身份不明。官方究竟視邵族為平埔族之一,或有別於山胞九族之特殊一族,或以其人口不多而有意予以忽視,皆不可知。目前台灣官方欽定的山胞九族並不包括邵族,但卻似又承認其實際存在,另一方面平埔族卻被認為已「漢化消失」,構成一矛盾現象。

貳.從原住民的觀點來看平埔族的漢化

台灣原住民與平埔族,在台灣歷史過程中,所同受的「漢害」之一,就是漢化。漢化正是中國人自豪的民族,融合力與文化優越感的具體化。這「中國人」其實便指「漢人」,而漢族雖形成於漢朝,卻肇始於周代。中國自西周以來便逐漸形成一個以周文化為認同的文化集團。這集團是由各種不同血緣的民族構成,自稱華、夏或華夏,而把不認同周文化者稱為蠻、夷、戎、狄、回,中國人以「番」或「蕃」指稱異文化的民族,遠晚於蠻、夷、戎、狄。「獸嚎謂之番」,「番」仍不是人。漢族總是賤視異民族,甚至不把他們當「人」看待。④台灣原住民自非漢人,故要接受漢人的薰陶,接受漢人的教化,才能達到「像人的樣子」。

若從台灣原住民來看平埔族的漢化,有些因素是值得注意的:

一.平埔族是外來入侵者的首當其衝

從平埔族各族群早期所居住的地理環境而言,是外來入侵者與移民者的首當其衝。原住民與平埔族,雖然都同受漢人漢化的衝擊,但是漢化的結果,卻是平埔族較之各族群,在早期皆居住於台灣西部平原,從海盜之出沒台灣,及明鄭時期漢人的侵入台灣大量移民,皆在台灣西部海岸登陸,首當其衝,接觸漢人的是平埔族,而原住民與漢人之間尚有一段矩離,漢化之影響未能充份到達此漢化程度較淺。但若換一個再度來台灣原住民若當初是居住在平埔族的西部平原,則恐怕漢化之嚴重程度,比現今程度還要更為深。

二.原住民的弓箭敵子過征服者的槍炮

台灣原住民不用說,原住民的弓箭是抵抗不了近代武器的槍砲,無論原住民如何的反抗掙扎,總是難免被兇暴的外來征服者壓制下去。⑤荷蘭人如此,中國移民的漢人更是如此。台灣平埔族在征服槍桿下,其被迫接受所謂的教化,雖然有存原住民為拒絕接受漢化,原住民時有反抗及對漢人仇恨心之存在,然而原住民究竟弓箭不敵槍砲,原住民被迫痛苦地被漢化。

三.漢人侵佔原住民的土地

清朝統治下的台灣社會,不外乎是以漢人農民的開拓土地為大前提才發展起來,所以始終威脅了台灣最初的主人原住民的生存問題。因此台灣的社會發展史。也就是漢人壓迫原住民的一部歷史。漢人移民台灣,乃從靠海岸的平地一帶下手開始,而後才漸漸擴張到山岳地帶或東部海岸一帶。此時原住民已漸從舊時的狩獵及採取的自然經濟,轉為簡單的農耕養畜經濟,顯而易見的經過時間的累積而漢人越來越多,漢人因土地的掠奪,已直入原住民空間的心臟地帶及加速了漢化的侵進。

四.平埔族與漢人的通婚

清國的台灣經營,在轉成積極政策以前,因渡航限制,移住民幾乎都是單身男子,移住民與原住民的交流與通婚受禁止,而實際上卻在進行。通婚的增加,是使原住民人口增加率底落的原因之一,而所生子女被視為漢系原住民,使移住民人口只有增加的一途,而與移住民通婚的原住民,幾乎都是平地原民。在台灣曾經有所謂「有唐山公,無唐山「媽」的諺語。唐山指中國,公為祖父,媽是祖母,台灣有漢人的祖父而無漢人的祖母,也就是說,與原住民女性的婚姻很多的意思。原住民與漢人的通婚更是加速原住民漢化的主要原因。⑥

五.母語的流失與消滅

在語言方面,平埔族無自己的文字用來流傳自己的語言,且各族之間又不大相同,在面對有文字的漢人語言,如官話、漳、泉客語等時,便很容易喪失其母語特質。早在荷據時期漢人不多的時代,就多用羅馬字,又多用中國語,故成為不統一之混合語。及至清朝又消極地禁用羅馬字併音,故語言遂厔絕跡。至光緒時,僅有頭目老番,略知一二番語,母語喪失,語言漢化。⑦

參.台灣原住民對平埔族的基本觀點與態度

台灣原住民對平埔族的基本上抱著下列基本的觀點與態度:

一.認同平埔族是台灣原住民的事實。

平埔族是台灣原住民族,這是一項不爭的事實,是任何政權,任何統治者所不能否定的。雖然平埔族在台灣歷史的過程中,入侵的統治者,以各種強迫與高壓的水段,政策性地將平埔族漢化,統治政權及漢人大社會以其人口和其他優勢,成功\地同化了平埔族。但平埔族各族群是台灣原住民族這項事實,任何人若加以否定,都是無法成立的。

台灣原住民和平埔族都是台灣的原住民族,只是因客觀的形勢,平埔族被漢化的程度比原住民較深。但這絕對不影響其在台灣定位原住民族的事實。

二.平埔族各族群迄今仍然存在並未消失

認為平埔族已經在台灣消失或不存在,這僅是強勢漢人,及漢人所組成的政權,滅族政策的牽強說法。今天我們仍能輕易指出平埔族群分佈的地理位子。台灣各地尚遺留許\多以社及平埔族社命名的地方,可証明平埔族聚落曾經散佈在台灣各地,其實他們本是台灣西部沿海以迄宜蘭的平原,台灣地區的主人。他們後來或者留居原地,台者遷徙他處,卻是大多已被漢化一不過今日許\多台灣人的血液中也因此注入了平埔族的因子。然而,直到今日,平埔中其實仍有很大的比例聚族而居,文化特質尚未完全消失,並沒有因「漢化消失」,卻仍活生生地生活在台灣這塊土地上,無須官方、學者或強勢族群之肯定他們然存在,事實上,他們已經自我肯定他們仍然存在了。⑧台灣原住民對平埔族群存在的事實是無庸置疑的。

三.平埔族群有「族群認同」與族群「復活的權利」

台灣平埔族是在歷代政權的滅族政策下,強迫被同化。平埔族的被漢化並非該族群「自甘墮落」,而是平埔族「被迫與非自願的過程」。誠如前文所述,平埔族群在台灣並未因漢化而消失,他們只是被強迫去認同統治他們強勢族群。

依據聯合國原住民工作組所擬「原住民權利宣言草案」執行部份第7段「原住民集體和個人有權維護和發展自己的特徵和特性,包括有權自我認同」。又執行部份第11段「原住民大權復活和循守其文化傳統,這包括有權維護,保護和發展。表現其文化的舊有,現有和未來的形式,例如考古和歷史遺趾和結構、人工製品、圖案、儀式、技術、直觀和表演藝術和文學,有權收回未經他們自由的和知情的同意或違反其法律而奪走的文化、宗教和精神財產」⑨。今日台灣平埔族有權拒絕被迫認同。被由漢族所組成的政權,政策性宣判「族群已消失」的平埔族,更有權利「使族群復活」。

四.平埔族群的延續與發展是全台灣人民與政權的權利與義務。

基本上台灣的政權和人民,只是一昧地沿襲著過去政權的同化與滅族政策,加諸在平埔族人的身上,可謂摧殘平埔族的歷史幫兇。今若不及時悔改反省,將會成為台灣平埔族的終結者。台灣原住民族認為,台灣社會與政權,過去對平埔族所加諸的痛苦與傷害,應由台灣人民與政權給與公義之平反,使平埔族得以有尊嚴地延續與發展。這正是台灣全體人民與政府無上的權利與義務。

肆.從台灣原住民的觀點來看今日平埔族的景況

平埔族在歷代的政權統治,及外來族群的入侵,常是最直接被吞噬與掠奪的對象,今日中國國民黨政權統治,平埔族的情況亦好不到那裡。若從原住民的觀點來看,今日平埔族的景況約略如下:

一.原住民身份與定位遭政權政策性否定。

依據內政部原住民身份認定標準第二條第一款:山地原住民-台灣光復先後前原藉在山地行政區域內,且戶口調查簿登記其本人或直系血親尊親屬為原住民種族者。第二款:平地原住民-台灣光復前原住藉在平地行政區域內,且戶口調查簿登記其本人或直系血親尊親屬為原住民種族,並申請當地(鄉、市、區)公所登記為平地原住民有案者。(10)

中國國民黨政權是依據歷代統治者所認定平埔族「已漢化」,「已消失」,故未將平埔族歸列在原住民行政體系裡,已視平埔族為漢人了。平埔族係台灣原住民族的身份與定位,全然被政策性否定。

二.母語與傳統文化盡失

我們不否定平埔族的母語與傳統文化,仍然存在著,但就其今日實際景況來看,漢人的母語與習慣,幾乎取代了平埔族的母語與傳統文化。若與原住民比較,原住民尚能藉著母語和各族群的文化特徵,來凸顯各族群在台灣存在事實。換句話說原住民的母語和傳統文化,尚能讓台灣社會認同原住民在台灣社會有其特殊性的存在。但平埔族因己少有族人能說母語,許\多習俗又多被漢文化取代,已盡失族群存在的特殊性。

三.族群認同的尷尬

由於母語與文化傳統已盡失,平埔族人對族群的認同顯得尷尬。實際上原住民這種情形亦同樣發生在年輕人及後代的一群。過去由於台灣社會將原住民大肆宣傳為野蠻、落後、貧窮、不文明,塑造了醜陋的原住民原住民形象,一些年輕人因而以身為原住民族群為恥,進而逃避或以原住民身份為恥。

平埔族因長期和漢人生活在一起,其語言和生活習慣深受漢人影響都。漢人的後代早已視平埔族為漢人,平埔族的後代亦已視自己是與漢人無異。在許\多的場合,平埔族人較少會主動讓人知道他們是平埔族人,有些在認同上作掙扎者還會說「聽說我的祖先是原住民」,似乎缺少了那份堅定族群認同。這將是平埔族後代永遠的傷痛,亦是必須勇敢面對的問題。

四.漢人對平埔族的區隔

雖然平埔族因漢化,習得漢人母語,其生活習性亦深受漢人影響,其居住地區已多與漢人同居,但在某個程度上,漢人仍對平埔有所區隔,並沒有因平埔族習得漢人母語不使用自己的母語,或因依循漢人生活習慣廢止自己的傳統習俗,而認同其為漢人。漢人僅僅是站在對平埔族來說是征服者的立場,為其所謂「教化」或「漢化」的成就,使平埔族向漢人「輸誠」,引以為傲或沾沾自喜。然而漢人面對平埔族時,仍會有明顯的區隔,這種區隔是建立在「大漢沙文主義」的「穩固基石上。這應該是平埔族人要認定的一項事實。

五.原住民對平埔族的區隔

基本上台灣原住民是認同平埔族「是」台灣的原住民族。然而平埔族過去面臨漢人所謂拓墾,其實便是侵占平埔族的土地,每當平埔族拓墾完成一個地方,便等於這一地方,漢人已完成侵占平埔族的土地。平埔族為了求生存,便必須遷移去尋覓可供耕種的土地。然而平埔族遷徙必侵犯到原住民族群的領土與勢力範圍。如:南部平埔族西拉雅族曾壓迫四社平埔族遷至鄒族原居地的荖濃溪及楠梓仙溪流域,也曾驅逐魯凱族離開二層行溪流域(11)。亦北進至秀姑巒溪岸的大庄,驅逐當地的阿美族(12)其他族群亦因平埔族的遷徙在土地的爭執衝突上,使原住民對平埔族留下「歷史的傷痕」。另外平埔族嚴重的漢化,使原住民視平埔族是和漢人是「一堆的」,是「一伙的」加以區隔。

六.較少積極參與原住民權利之社會運動

台灣原住民近幾年來,由於台灣政治與社會的變革,長期的戒嚴解除,反對黨的興起,人民民主化的要求,亦帶動了原住民,為爭取人權及他項權利,而展開覺醒與權利爭取的社會運動,諸如:「高山青」的知青覺醒運動,還我土地運動、反迫害鄒妓運動、正名、反司法迫害運動、反核廢運動等,讓台灣社會焦注台灣原住民所面臨的困境,及訴諸統治權對原住民不公義之對待。然而在原住民運動近十年的發展與過程中,台灣平埔族鮮少參與原住民各項社會運動。使台灣社會更加深「平埔族已消失」的印象,更使台灣原住民認為,即然是原住民的議題,身為原住民族群應積極參與,以爭取原住民對平埔族原住民身份的認同。但十年來,在原住民權益運動中,惡意缺席,直到最近才有極少數平埔族人參加,以平埔族號稱有百萬人口的數日,且平埔族在經濟上又優於原住民,若能積極參與原住民運動,將是一股不可忽視的原住民力量。

七.平埔族議題較少激起台灣社會的關注與支援

由於平埔族一直夾於漢人與原住民中間,但漢人與原住民又因族群與利益之衝突,又給予區隔。致使平埔族猶如「蝙蝠」,二邊都不討好,無形中,漢人與原住民對平埔族採取「冷漠」的態度。最明顯的例子即是「十三行遺趾」,因素要建設污水處理場,而嚴重被破壞,富有考古價值的凱達格蘭聖地,在核四廠預定地的被破壞,雖然經平埔族人多方努力訴求,但該議題似乎得不到全台灣社會高度與積極的注目與支援。更嚴重的是原住民對平埔放的議題,根本未予理會,更甭說應該怎樣給予聲援與協助。原住民似乎並沒有將平埔族的議題,視為是原住民的議題看待。

八.平埔族缺乏族群的整合 

台灣原住民這幾年的原住民運動,可說做了某種程度的原住民整合,各族群之間亦能在議題的發生,相互支援與呼應,如蘭嶼達悟族的反核運動,海砂屋事件,布農族的東埔挖墳事件,魯凱族的反瑪家水庫運動等,皆能深得其他族群的認同與援助,得到全體原住民的關注與分擔。

反觀平埔族各族群,因沒有族群間的聯擊與整合,每當有平埔族放的議題,須全體平埔族全力以赴時,大家僅存著觀望的態度,不能統合力量與資源以應對策。

九.平埔族缺乏教會的支持

其實在早期的荷蘭時代,荷蘭的改革宗教會,在原住民地區進行教化的工作。依據東印度公司的記錄,原住民受洗禮者達五千九OO名,在教會舉行結婚典禮的原住民夫妻已有五百餘對,受教育的學生六百餘名,並從其中提拔五O名為教師。再者荷蘭人為了傳教,以羅馬字拼音法來翻譯聖經,祈禱文、十誡、問答書等基督教要義,或者以原住民語言著作教科書,或者編著語言辭典。(17)

在西班牙人統治台灣北部的17年間,由多米尼克派的天主教神父,傳教於原住民。他們以西洋醫學為接近原住民的工具先治原住民的虐疾或天花,然後才傳天主的福音。馬尼拉總督於1630年報告西班牙國王云:「三年傳教,只在雞籠一處,受洗者有三百人,十七年間受洗禮者達四千人。

然而荷蘭與西班牙人的宣教,雖然傳教師個人上,是依據宗教信念和人道主義而想教化原住民,但也不能否認他們的傳教和教化行為,無非是替征服者謀利益,因此當西班牙和荷蘭人離去時,基督教也宣告中斷。

時至今日,雖然份地區平埔族有教會之存在,但更多的地區不是教會弱,就是沒有設立教會。若比起原住民部落,教會到處在部落林立,且教會在原住民文化及原住民人權上亦提供了不少的助力。

伍.從台灣原住民來看今後平埔族在台灣的展望與未來

到底平埔族是不是「已消失的民族」﹖從今日平埔族群仍然存在的事實,我們不得不要承認,如此的提出疑問是無知與愚昧的,然而平埔族對族群未來的展望與重建工程,恐要比其他的族群來的艱辛與苦力,未來的平埔族至少應作如下的努力:

一.平埔族群的意識覺醒與認同的重建

平埔族首要的族群重建工程是意識的覺醒與族群認同的重建。過去平埔族被漢人強迫性地認同漢族群。今日平埔族應透過各種傳達族群意識的管道,激起對族群身份的認同。

未來的平埔族覺醒運動應由各部落群自發性實際行動作起,而不是像過去完全由所謂平埔族精英領袖主道的運動摸式。原住民亦應學習如何舉辦各種族群的慶典並加以寓意來激勵族群。

舉辦各種研討會,訓練會來研議平埔族的議題,學習運用大眾傳播、電視、收音機廣播、書寫報章雜誌,來表達平埔族的聲音,鼓勵平埔有識之士,不時回平埔地區舉辦說明或討論會,討論並傳達原住民議題、平埔族的報告,公諸社會大眾。平埔的家庭在覺醒運動上是扮演舉足輕重的重要角色,家庭的教育與影響對意識覺醒,及族群認同的力量是不可忽視的。

二.促進台灣社會與人民對平埔族的認識與瞭解

在台灣強勢的漢人大社會裡,平埔族必須每天面對漢人的衝擊。在政治決策中,平埔族與又要面對由漢人主導的統治政權。過去由漢人社會及由漢人所組成的統治權,對平埔族未有足夠的認識,甚至曲解,漢人亦懶得去親近平埔族以取得實況的瞭解。由一意孤行地制定不利於平埔族的政策,致使因政策之失當,造成平埔族權益受損之痛苦。

平埔族應透過各種管道,讓台灣人民在與社會及政權真正瞭解平埔的想法與意識。最近幾年,幾次的原住民運動,讓台灣人民與社會開始注意原住民,許\多非原住民團體,亦開始對原住民議題作探討研究,並給予原住民作正面的支持。大眾傳播媒體亦開始以比較客觀正面的態度報導原住民議題,各類社團開始深入原住民部落作關懷的工作與回應。由猜忌、傷害、誤解到認識瞭解,台灣人民將成為平埔族成長與發展的助力。

三.改變政府錯誤的平埔族政策

錯誤與失當的平埔族政策,造成平埔族極大的痛苦。過去平埔族幾乎不可能向政府提出任何有關平埔族政策的意見。因為政府已經宣判平埔族已漢化,已消失,已經不列在原住民的行列中,因此有關原住民應享受的權利,平埔族都無法沾到邊。

然而聯合國世界原住民權利宣言草案執行部份第六段「原住民集體和個人有權受到保護,免遭種族滅絕和文化滅絕」。執行部份第7段「原住民集體和個人有權維護和發展自己的特徵和特牲,包括有權自我認同」。執行部份第11段「原住民有權復活和循守其文化傳統」。若依照聯合國對原住民權益保護的精神,則政府應無條件回復平埔族為台灣原住民的身份認定,並給予族群「復活」可能的助力與幫助,並在立法與政府的政策上,訂出合理的措施。

四.教會與信徒對平埔族的關懷與回應

這幾年的原住民運動,教會確實是關懷原住民權益的一股穩定力量,只可惜除了台灣基督長老教會以外,其他教會不是極度保守,就是冷漠或採取觀望的態度。其實若教會和基督徒的信仰與見証,若能回應原住民的苦難,以原住民號稱70%的基督徒比例,每一部落都至少有一間教會,若整體教會全體動員,所匯集的力量,是一股難以抵擋的洪流。

台灣原住民部落,教會往往是部落的中心,教會可透過牧師的勉勵及宗教教育的啟蒙,把基督的信仰落實在對原住民尊嚴、人權、文化、經濟、政治及社會的關懷上。只是許\多原住民教會信仰保守,傳教師態度冷漠,以為教會關心的只是所謂教會及靈性生活,而盡失基督要求其信徒作世上光鹽的社會關懷責任。

今日台灣平埔族正需要全體教會幫助之際,原住民教會與信徒應共同協助給予最大的幫助,正如主耶穌所教導的禱文中「願你的國降臨,願你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使平埔族的社會充滿希望,充滿公義與和平。

五.平埔族應與原住民大整合

台灣有許\多的族群,亦有一些原住民團體,但各團體較少在原住民議題上,主動整合,甚至有的原住民團體根本不願意與其他團體合作。彼此之間相互冷嘲攻擊或中傷。有些團體遇到困難,其他團體亦未加以幫助。

台灣原住民團體最大的缺憾是:1.各族群沒有相當的整合,各族群各自為政。2.我們尚伙真正全國性原住民整合性的組織。過去原住民運動是精英式的領導,因此比較缺乏部落與草根性的組織,來串連全國性原住民運動的整合。另外原住民亦應加強與非原住民團體的聯繫與相互支援。平埔族各族群現今正是與原住民大整合的時代。

六.聯合國及國際社會人道與正義的支持與伸張

台灣原住民長久以來在國際上相當孤立,再加上台灣在聯合國沒有席位,因此台灣亦少與聯合國及國際組織聯繫。

近幾年來台灣原住民關始活躍於國際。報告分享台灣原住民的實況與困境。這幾年平埔族的代表亦年年參加聯合國原住民工作組會議,亦在國際會議中,充分表達台灣平埔族所面臨族群的困境,特別是政府對平埔族原住民身份的否定,及政府對平埔族聖地及考古學用地的摧殘作出報告,供全世界原住民及聯合國人權中心知曉。

當台灣原住民平埔族人受到不公義的政權對待時,聯合國及國際社會公義的伸張,與人道支持就顯得重要了。          

陸.結論

台灣平埔族歷經異邦異族數百年的壓迫統治,我們驚奇地發現平埔族那「堅忍」的偉大精神,及平埔族人對台灣這塊鄉土的高度忠誠。平埔族在台灣歷史艱苦奮鬥中,不喪失意志亦不逃避族群的苦難,逃避台灣或移民國外。反之平埔族在台灣這塊土地上,堅定信心地眼睜睜看著不公義的政權,從台灣一一消亡,平埔族已嚴然成了台灣「暴政必亡」歷史的偉大見証人。

台灣平埔族願意分享這塊土地的豐富,亦願意與台灣人民共同努力開創光明的未來,然而平埔族當遭遇不公義的統治,其尊嚴與權益受踐踏,生命與生存面臨威脅時,平埔族人會全力以赴的。

積極來說,平埔族今日存在的事實,非但無人能加以否定,平埔族人仍要繼續努力,去克服攸關族群存續的困境與障礙。非但如此,平埔族人仍有更高的期許\,要成為世界一流的原住民,頁獻全原住民、台灣及至世界。

﹝本文出處:台灣教授協會 ﹝http://taup.yam.org.tw/PEOPLE/961116-8.htm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kklichiang 的頭像
    kklichiang

    kklichiang的部落格

    kklichi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