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forum.mymaji.com/redirect.php?tid=79846&goto=lastpost
http://sophist4ever.pixnet.net/blog/post/19940430
http://sophist4ever.pixnet.net/blog/post/20294108
http://sophist4ever.pixnet.net/blog/post/22097933
在所有參與反清革命的人中,宋教仁大概是聲望最高、最有可能在民國肇建後出任第一任總理之人,如果不是最後遇刺,恐怕當時年方30歲的宋教仁將在未來中華民國的發展中,扮演極為重要的角色。而關於宋教仁的被刺殺案,所有在台灣受教育的人,都會由國民黨版歷史課本裡學習到是由袁世凱主謀。課本裡的一句「宋教仁於上海火車站遇刺身亡」就帶過了這件民國初年的大事。我相信百分之一百二十的台灣人從來沒有懷疑過這件改變中國近代史進程的大案,包括當時也在這個體制下受教育的我。

事實上宋教仁遇刺的這個案例,恰巧是最好的例子,說明為什麼某些人一定要堅「一綱一本」的原因。因為就是這樣才能讓所有的學生背標準答案。如我們這一代人都被教育為「理所當然」地認定下手的是袁世凱,從來不曾懷疑過。如果我們走向「一綱多本」式的教育,真的想要培養學生獨立思考、探求真相的能力。那萬一有個學生太認真,自己上網查找資料,那誠實的Google大神就會在「宋教仁於上海火車站遇刺身亡」之外,再告訴你「宋教仁於上海火車站搭車,準備北上與袁世凱會面時遇刺」。如果這個學生平日課後「柯南」卡通看太多,直覺地開始懷疑袁世凱為什麼要在約好與宋教仁見面前殺人,進開始查找更多的資料。那這個學生遲早會找到宋教仁的遺電與宋教仁貼身秘書北一輝的證詞,於是某些人的謊言就會開始搖搖欲墜。




假設我們都是那個好奇的學生,讓我們一起來補這一堂歷史課吧。宋教仁為什麼會去上海火車站?最後還在那裡遇刺。其實這乍看是一個完全不重要的問題。但是卻是整個疑案的中心。去火車站當然就是要搭火車。歷史課本之所以談到火車站,但是不談宋教仁去火車站幹什麼,那是因為如果在前面一句寫明了宋教仁去上海火車站,就是要搭火車去見袁世凱,那後面一句課文再說袁世凱是刺殺案的主謀,那就會令人起疑了。一般不要太笨的學生都會馬上產生一個疑問,為什麼袁世凱約了宋教仁見面,卻又要在與宋教仁見面前急忙下手,顯於常理不合。而宋教仁遇刺後,其實並沒有馬上死,事實上還拖了一段時間後才在搶救無效後身亡,並且在死前還有一段清醒的時間,拍出了一封電報。一個人遇刺將亡,拍出的遺電一定是最重要的遺言了。萬一我們之前所說的好奇學生,在網上不小心搜到這封電報,那他肯定讀完後會十分的震驚。因為宋教仁的遺電拍給的不是別人,正是袁世凱。下面是電報原文與不才小弟我操刀的白話文翻譯版。



-----宋教仁遇刺臨死前的遺電-----
“北京袁大總統鑒:仁本夜乘滬宁車赴京敬謁鈞座,十時四十五分在車站突被奸人自背后施槍,彈由腰上部入腹下部,勢必至死。竊思仁自受教以來,即束身自愛,雖寡過之未獲,從未結怨于私人。清政不良,起任改革,亦重人道,守公理,不敢有一毫權利之見存。今國本未固,民福不增,遽爾撒手,死有余恨。伏冀大總統開誠心布公道,竭力保障民權,俾國家得确定不拔之憲法,則雖死之日,猶生之年。臨死哀言,尚祈鑒納。宋教仁。

-----宋教仁的遺電白話翻譯版-----
北京袁大總統鑒:我宋教仁本來今晚要搭乘由上海寧波開出的火車到北京見您,但是晚上十點四十五分在車站裡竟然突然遭到奸人從背後開槍暗殺。子彈從腰部上面進入到腹部下方。傷勢嚴重,看情況已經沒有活命的希望。自想從我宋教仁受教育懂事起,就修身自愛,雖然不能說從來沒有做錯事,但是從來也沒有與別人結怨。因為滿清政府腐敗,而參與了改革的活動,行事也注重為人處世的道理,謹守公義天理。不敢有一絲一毫的私心想要掌握任何的權力與利益。今天國家的根本還沒有穩固,想為民眾謀求的福祉還沒能增加。就要突然的離開人世間,我死了也不干心啊。希望大總統您未來能夠誠心真意的稟公道行事,全力來保障民權。使國家能得到一部堅固不拔的憲法。那雖然我已經死了,精神卻還能如同活著一般。這是我死前最後的衷心之言了,還希望大總統能夠接納。宋教仁。


看了這篇宋教仁的遺電,是不是更覺得疑點重重!!!宋教仁死前托孤,把「共和」大任托給的竟然是袁世凱。從這封電報裡最少可以證明一件事,就是當時宋教仁要死之前,心裡並沒有認為袁世凱有殺他的動機,也不認為這件事與袁世凱有關。電報用詞之懇切,將革命完成還沒有穩固的共和國托交袁世凱的幾句話,老實說讀來還是令人感動。想像各位如果是「柯南」,回到過去,受託調查「上海火車站暗夜殺人事件」,知道宋教仁到上海火車站就是要去見袁世凱,而且最後還讀到了宋教仁的遺電。那就算不能完全排除袁世凱涉案的嫌疑,相信「柯南」大概也會開始認真思考,真兇是不想見到「袁宋會」成真的另外一個人。
在國民黨版的歷史教科書中,論述袁世凱主謀暗殺宋教仁的最主要理論基礎,就是指稱由同盟會改組而成的國民黨,贏得了第一屆正式國會大選。素孚人望又主張內閣制的宋教仁將可望出任第一任內閣總理,因而招惹有心大位的袁世凱指使手下趙秉鈞設局暗殺。但是事實上這個說法實在完全站不住腳,純粹是玩弄文字遊戲而已。但是這區區的文字遊戲卻在半個世紀裡騙倒了很多人。一但我們仔細審視中華民國第一屆正式國會組成席次,國民黨御用歷史學家的文字把戲就會現出原形。你絕對會驚訝於扭曲歷史是如此的簡單。




上面這張圖是個人自製的中華民國第一屆正式國會當選席次分布圖,而且大概是有史以來的第一張。相信大家都可以一目瞭然的發現,國民黨在參議院與眾議院事實上都沒有過半。整個國會被三大勢力瓜分,一個是由同盟會與統一共和黨
(註一)合併而成的國民黨,另一個是由共和黨、民主黨、統一黨三黨合而為一的進步黨。而最有趣的就是第三股勢力,長期以來一直被模糊地稱為「其它黨派」,或甚至略而不提。而國民黨也因此長期在歷史教科書中自稱其贏得第一屆正式國會大選,為國會第一大黨。但是事實上是如此嗎?其實這就是典型的文字遊戲,因為國民黨是國會第一大黨沒有錯,但是就像過去台灣的民主進步黨是國會的第一大黨,但是卻不是國會的多數派一樣。在上面這張大餅圖中,所有非國民黨的席次,其實都較支持袁世凱。袁世凱實質握有國會的半數席次以上,這也是為什麼袁世凱後來順利成為法理上第一屆正式大總統的原因。


在國民黨掌握的所有歷史讀物中,分為兩派方法來扭曲這個選舉結果。因為國民黨御用的歷史學家,欺侮的就是一般人不會同時擁有不同立場的中國近代史書籍來交相閱讀對照。而且過去學校教育一直採用一綱一本的方式,只教學生背標準答案,不怕有人會提出質疑。第一種扭曲的方法就是部編本教科書的說法,只談國民黨與袁世凱的北洋派議員,抹去進步黨的存在。事實上在大餅圖中,所謂的「其它黨派」多數就是北洋系統派出參選的議員。於是對比國民黨的國會席次與袁世凱派的國會席次,就可以據此宣稱國民黨贏得國會大選。第二種扭曲方式,是高等教育的指定歷史書籍。由於進步黨的實質黨魁是中國近代史上赫赫有名的梁啟超,實在無法在歷史進程中不去談到這個人。於是在歷史教科書中就只講國民黨與進步黨之間的競爭,模糊「其它黨派」其實多數是北洋派議員的事實。這樣國民黨與進步黨單獨相比之下,國民黨亦為國會第一大黨。

但是有些史書還是不小心露了口風(註二),讓我們知道在民國初年,政治上同時存在的三大勢力。這就是國民黨、袁世凱的北洋系,還有多數立憲派與部份同盟會成員所組成的進步黨。這三股勢力瓜分了國會的多數席次。而偏偏以立憲派為主要成員的進步黨與國民黨勢如水火,在國會裡事事杯葛國民黨與支持袁世凱,讓袁世凱握有實質的國會過半席次。第一種扭曲歷史的方式,抹去進步黨的存在,其實就等於否定了當時除了國民黨之外,還有其它的改革勢力存在,這實在是無比的荒謬。第二種扭曲的方式更為可笑。通篇只談國民黨與進步黨的恩怨,絕口不提北洋派議員的存在,彷彿有心大位的袁世凱會笨到不會派人參選國會議員,以爭取國會席次一樣。別說袁世凱如此工於心計的人物,就是一般人也不會如此愚蠢。每每被歸為「其它黨派」的國會席次多數就是北洋派的議員,特別是大選後,袁世凱更在各地攏絡少數無黨無派的議員,並且獲得極大的成效,國會非屬國民黨或進步黨的議員中,十之八九全是袁世凱的人馬。

進步黨是在國會大選後才出現,雖然以黎元洪為理事長,但是實質的黨魁是當時社會聲望極高的梁啟超。雖然中國近代史都避而不談立憲派領袖梁啟超與革命黨孫中山的恩怨,但是從梁啟超的許多手稿文章都可以發現梁啟超是如何的痛恨革命黨,特別是孫中山。梁啟超就曾經斬釘截鐵地表示「為今要以禍國最烈的暴亂派(國民黨)為敵,而以腐敗社會為第二敵(袁世凱的北洋派)(註三)。歷史資料常常有意或無意地忽略立憲派其實在清末是遠比革命黨人勢力更大的鬆散組織。除了因為維新運動失敗流亡海外的康有為與梁啟超外,在當時清末政府被迫準備立憲時,成立了各省的諮議局,以商討立憲新政。當時各地清流與有名望的改革派人士紛紛出任諮議局委員,並且力主君主立憲。這些立憲派組成的諮議局在武昌起事後,紛紛扮演了臨時政府或臨時國會的角色,以響應起事並穩定各省政局,在推倒清政府的功勞上並不小於武昌起事的直接武力對抗,也因此許多立憲派的要角擁有極高的社會聲望(註四)。

從進步黨實質黨魁梁啟超要以「禍國最烈」的暴亂派國民黨為第一敵,就可以知道進步黨的立場。特別是進步黨的組成,除了由梁啟起自屬的民主黨外,還有之前我們就講過與孫中山有極大恩怨的章太炎。章太炎所領導的光復會在武昌起事成功後,就拒絕再加入改組成政黨的同盟會。並先與立憲派組成共和黨,後來雖然章太炎與所屬的光復會舊部自己獨立出來再組成統一黨。但是兩黨一直維持友好關系。章太炎的統一黨處處攻擊孫中山的主張,立場與立憲派的共和黨幾乎相同,並與袁世凱交好。在袁世凱尚為臨時大總統時,其實對孫中山與同盟會禮遇甚佳,並組成以同盟會為主的臨時內閣。只是大選後,三股勢力均未過半。而袁世凱與甫由日本返國的梁啟超達成合作共識。由梁啟超出面整合共和黨、統一黨、民主黨與一些較小的政團組織組成了進步黨,並且支持袁世凱。而袁世凱也許諾與進步黨共組內閣。因此我們知道宋教仁遇刺當時,雖然國會尚未正式召開,但是袁世凱早就知道他的總統大位勝券成握。

因此在「上海火車站暗夜殺人事件」中,袁世凱實在沒有殺人的動機。一直以來指控袁世凱為了總統大位而暗殺宋教仁的指控只是建築虛假的謊言與文字遊戲上,在我們認真審視中華民國第一屆國會選舉結果與相關史料後,就能輕易的戳破這個講了半個多世紀的謊言。(未完待續)


在宋教仁遇刺身亡後,原本早已經遠離國民黨決策中心並遠渡日本的孫中山,果然馬上回國,並再次於歷史舞台上閃亮登場。孫中山一回到中國,除了還是搞發電報通電全國那套,表明一定要緝拿兇手繩之以法外,最令國民黨內部感到不安的是孫中山又再一次鼓吹全面武力對抗,並且糾集興中會舊部,開始籌購軍火。而事實上這也不是武昌起事成功後,孫中山第一次主張武力對抗了。在孫中山被趕下臨時大總統一職後,孫中山當時眼見大勢已去,就已經力主武力對抗袁世凱政府。當時甚至連第一次國會大選都還尚未開始舉辦,孫中山就準備毀棄共和,並積極聯絡昔日支持他推動起事的日本右翼團體,準備進行全面武裝叛亂。這樣的圖謀不止國民黨內的華興會系統裡人盡皆知,甚至連當時的共和黨人都指證孫中山赴日,就是打算連絡日本右翼團體籌購軍火,圖謀顛覆共和  


 




孫中山第一次主張武力對抗之所以沒能成功,輿論的不支持與國民黨內部華興會系統的反對是其關鍵。社會上普遍認為共和肇建不易,未來的發展如何尚未可知,一但打破和平之局,國勢恐將糜爛不可收拾。加上當時的武昌起事雖然是由文學社與共進會所屬的革命黨人所發動,但是隨後的各省獨立,靠的大都是屬立憲派的開明之士來主掌大局,社會上的知識份子普遍認為共和肇建是全體之功,由同盟會改組而來的國民黨卻老是自居為共和元勳,已經令人不滿,只因大位不可得而走向武裝對抗,實在是以一己之私禍國的惡劣行徑,社會觀感極差,更無支持的可能。而國民黨中的華興會系統人士,亦公開反對孫中山的主張,特別是醉心於內閣制的宋教仁更是主張積極投入第一屆的國會大選,以爭取國會席次多數的民主方式制衡袁世凱。兩方路線與立場的不合,亦為後來孫中山權力被華興會架空,成了空銜的理事長,實權盡在素有人望的代理理事長宋教仁手中。


 


孫中山第一次主張武力叛亂失敗,加上隨後成為全國鐵路總督辦一職後,乘火車至全中國考查,屢傳出私德上的新聞。不止令國民黨內許多同志憤忿不平,更成為當時國民黨的政敵們攻擊的口實。孫中山最後只能以考查日本鐵路發展為藉口,選擇東渡到日本尋求再起之機。但是宋教仁的遇刺不止讓孫中山可以回國爭奪國民黨未來路線的主導權,更成為孫中山千載萬逢的再起之機。而孫中山一回國就立即主張全面武力對抗,讓國民黨內的華興會系統極為驚懼,並期期以為不可。因為明眼人都看得出來,以宋教仁遇刺而起兵只不過是個藉口。當時國民黨內的華興會系統對於到底是誰刺殺了宋教仁並沒有定論,黃興一派認為不宜驟下定論,同時也認為袁世凱還是有嫌疑的。但是與宋教仁交好的一派則認為孫中山涉有重嫌。其中宋教仁的親密革命夥伴、後來成為宋教仁貼身秘書的日籍人士北一輝更直言指控宋教仁遇刺一案,孫中山一黨絕對脫不了關係。


 


北一輝,日本人,生於1883年,是日本現代化時期中,極右派國家主義思想的推手,一生醉心於革命,亦喪命於革命之中。不止參加中國與日本的革命運動,更矢志改造當時的日本社會。著作「日本改造法案大綱」成為日本極右派法西斯主義份子的重要啟蒙,並為日後日本走向軍國主義路線的濫殤。由於當時孫中山一黨的革命路線首要是爭取日本的支持,更許以日後讓日本「領有蒙滿」,因為獲得日本極右派份子的大力支持。其中所謂的「大陸野心派」更成為支助孫中山最重要的力量,同盟會的成立亦起源於日本極右翼團體「黑龍會」的積極整合。所謂的「大陸野心派」就是主張日本如果要尋求未來的發展,就勢必要積極參與中原大陸的事務,並利用軍事、經濟、政治的力量在大陸事務上取得一定的主導控制權。其中承諾在革命後組成親日政權並將蒙古、滿洲主權交予日本的孫中山就在日本朝野極右派份子的大力支持下,順利整合同盟會並出任第一任的領導人。


 


由於同盟會與日本右派勢力千絲萬縷的關係,同盟會歷次發動的武裝起事或政治活動都可見大量日本人參與,或給予情報幫助、經濟支援、武裝訓練、軍械籌購、戰術指導,甚至最後親身參與起事作戰最後戰死,可說沒有這些日本人的支持,同盟會可能無力發動歷次的武裝起事(註六)。當然這些醉心於中國革命起事運動的日本人,出發點很大一部份來自於對大陸的野心。參與者除了有類似浪人的退伍軍人、冒險家、投機份子外,更有受到日本政府秘密指派或委託監控並支持同盟會起事的工作人員或民間人士。與宋教仁交好的北一輝、黃興的身邊的萱野長知、孫中山最倚重的宮崎兄弟,都有這方面的色彩。其中北一輝不只為宋教仁的摯友,在革命初期一起出生入死,更在宋教仁成為國民黨的實質領導者後出宋教仁的貼身秘書,提供各種政治建議,並且為宋教仁與日本政府的私下溝通管道。宋教仁的遇刺令北一輝極為悲痛,並且指控刺殺主謀為孫中山,袁世凱若是知情亦只是從犯。宋教仁的貼身秘書北一輝如此堅決的認定宋教仁死於國民黨內的政爭,無疑是讓當時國民黨內部的情勢陷入極度混亂之中。(未完待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kklichiang 的頭像
    kklichiang

    kklichiang的部落格

    kklichi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