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本文係針對(台灣中廣)新聞報導稱:"作家張曉風則是不滿國文課本選材充滿意識性。他說,在教科書中放入台灣文學的原則很好,選材卻很粗糙。他舉明朝文章「東番記」為例,通篇的番字滿充對原住民的歧視,腦筋裡都是「漢人沙文主義」。"而貼.


這裡有自由時報的相關報導: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8/new/aug/29/today-life8.htm


我把東番記看了一遍之後, 實在無法理解 張曉風 女士 為什麼要挑 "番" 字作文章. 如果此邏輯可通, 那以後我們課本裡是不是不要放岳飛的滿江紅?! 因為內有"匈奴血", "胡虜肉"這些侮辱中國北方民族的語詞, 甚至論語孟子中有"蠻夷戎狄"字眼的篇章也不應放進教材中, 張女士, 這是您要的結果嗎?! 還是張女士自己有"大漢沙文主義"(看看同一篇報導, 張女士反對"日文名字要用日文發音而不能用漢字", 別人是否也可給她扣上同樣的帽子?) 不想讓台灣年輕人接觸這篇可以讓學子們理解台灣原住民文化的文章, 於是作賊喊捉賊, 用"一字之貶"的手法, 故意挑毛病?! 抑或張女士認為"番"字是過去閩南語對外族的常用稱呼(如紅毛番是泛指西方人, 生番是漢化未深的原住民, 高度漢化者則稱熟番), 所以....; 有些"台灣住民", 特別是那些抱持大中國主義者, 似乎認為只要是閩南語就是不入流的, 就是要封殺, 如果文中稱台灣原住民為"台蠻"或"台夷", 可能比較沒問題吧?!但蠻夷有比"番"字高明嗎?!讓我們看看當時的一些紀錄, 如黃仁宇先生的萬曆十五年附錄裡, 萬曆皇帝和申首輔的談話中, 亦以"番人", "生番", "熟番"等稱呼北方外鄰, 可見"番"在當時應只是個普通名詞, 也相當普遍地被使用來稱呼非漢民族, 非只河洛人稱台灣原住民為"番", 亦恐難謂有貶低非漢民族的意涵. 文字學我不太懂, 然單就字形, 番字也比蠻狄和緩許多. 張女士是文學家, 中文系教授(?), 應該會比我們更清楚番, 夷, 蠻這幾個字原來的意義, 也應該了解所謂"政治正確"會隨時代的演進而發生變化吧. 須知, 台灣原住民正名運動, 也不過是近二十年的事, 實在不該拿這個番字苛責四百年前的古人.
       08年在台灣的中國派已經取得政權, 教材要如何改, 本土勢力已無置喙之餘地, 又何必扭扭捏捏地說因為"番"字辱及原住民云云?! By the way, "東番記"正文中稱"番"者才四處, 加上"番薯"的番只用了五個番字, 哪來通篇"番"字?! 茲將《東番記》寫作背景, 原文, 及網上討論內容轉貼於下, 大家可以看看這篇文章到底哪裡不尊重台灣原住民了. (Li Chiang)


《東番記》寫作背景(摘自 四百年前臺灣初體驗-讀《東番記》雜感 /Tony私藏的古文觀止--東番記)
1602年(明神宗萬曆三十年),大明帝國將領沈有容率艦追剿倭寇,渡過大洋,追至臺灣。明軍於大員(臺南)附近登陸,擊垮海盜。當地的原住民頭目大彌勒,率領族人數十位,獻鹿餽酒,以感謝明軍為民除害。當時已62歲的參謀陳第隨同沈有容來到臺灣,因此有機會接觸臺南附近的原住民(西拉雅族),親身體驗臺灣的原住民風土民情。
        陳第返回大陸後,向友人談及在臺灣的所見所聞。友人聽後,鼓勵陳第為文記之,陳第於是寫下了約一千五百字的《東番記》(1603年),成為最早記錄臺灣實際情況的文獻。
        《東番記》的篇幅不長,成就無法與郁永河所著的《裨海紀遊》相比,但《東番記》創作的年代比《裨海紀遊》更早了近一百年,可說是漢人對臺灣的初體驗,自有其特殊的歷史意義與價值。 作者陳第(1541年-1617年),字季立,號一齋,中國福建連江人,明末儒生。曾先後於戚繼光與俞大猷從軍,累功至游擊將軍,鎮守古北口。後解甲歸田,回到福建連江(今馬祖島)。1602年,沈有容將軍邀他一起出海,追剿縱橫中國東南沿海的海盜。期間曾抵達台灣,得到台灣原住民的熱情招待,事後,他根據居住台灣將近一年的經驗作成《東番記》,記錄了當時台灣平埔族人的風俗習性,成為迄今所知最早紀錄臺灣原住民的漢文文獻。



東番記 陳第


東番夷人不知所自始,居彭湖外洋海島中。起魍港、加老灣,歷大員、堯港、打狗嶼、小淡水、雙溪口、加哩林、沙巴里、大幫坑,皆其居也,斷續凡千餘里。種類甚蕃,別為社,社或千人,或五六百。無酋長,子女多者眾雄之,聽其號令。性好勇喜鬥,無事晝夜習走。足蹋皮厚數分,履荊刺如平地,速不後犇馬,能終日不息,縱之,度可數百里。鄰社有隙則興兵,期而後戰。疾力相殺傷,次日即解怨,往來如初,不相讎。所斬首,剔肉存骨,懸之門,其門懸骷髏多者,稱壯士。


地暖,冬夏不衣。婦女結草裙,微蔽下體而已。無揖讓拜跪禮。無曆日、文字,計月圓為一月,十月為一年,久則忘之,故率不紀歲,艾耆老髦,問之,弗知也。交易,結繩以識,無水田,治畬種禾,山花開則耕,禾熟,拔其穗,粒米比中華稍長,且甘香。採苦草,雜米釀,間有佳者,豪飲能一斗。時燕會,則置大罍,團坐,各酌以竹筒,不設肴。樂起跳舞,口亦烏烏若歌曲。男子剪髮,留數寸,披垂;女子則否。男子穿耳,女子斷齒,以為飾也(女子年十五、六,斷去唇兩旁二齒)。地多竹,大數拱,長十丈。伐竹搆屋,茨以茅,廣長數雉。族又共屋,一區稍大,曰公廨。少壯未娶者,曹居之。議事必於公廨,調發易也。


娶則視女子可室者,遣人遺瑪瑙珠雙,女子不受則已;受,夜造其家,不呼門,彈口琴挑之。口琴,薄鐵所製,齧而鼓之,錚錚有聲。女聞,納宿,未明徑去,不見女父母。自是宵來晨去必以星,累歲月不改。迨產子女,婦始往婿家迎婿,如親迎,婿始見女父母。遂家其家,養女父母終身,其本父母不得子也。故生女喜倍男,為女可繼嗣,男不足著代故也。妻喪復娶,夫喪不復嫁,號為鬼殘,終莫之醮。家有死者,擊鼓哭,置尸于地,環福以烈火,乾,露置屋內,不棺。屋壞重建,坎屋基下,立而埋之,不封,屋又覆其上,屋不建,尸不埋。然竹楹茅茨,多可十餘稔。故終歸之土,不祭。


當其耕時,不言不殺,男婦雜作山野,默默如也。道路以目,少者背立,長者過,不問答,即華人侮之,不怒。禾熟復初,謂不如是,則天不祐、神不福,將凶歉,不獲有年也。女子健作;女常勞,男常逸。盜賊之禁嚴,有則戮於社。故夜門不閉;禾積場,無敢竊。器有床,無几案,席地坐。榖有大小豆、有胡麻、又有薏仁,食之已瘴癘;無麥。蔬有蔥、有薑、有番薯、有蹲鴟,無他菜。果有椰、有毛柿、有佛手柑、有甘蔗。畜有貓、有狗、有豖、有雞,無馬、驢、牛、羊、鵝、鴨。獸有虎、有熊、有豹、有鹿。鳥有雉、有鴨、有鳩、有雀。山最宜鹿,儦儦俟俟,千百為群。


人精用鏢。鏢,竹棅鐵鏃,長五尺有咫,銛甚。出入攜自隨,試鹿鹿斃,試虎虎斃。居常禁不許私捕鹿。冬,鹿群出,則約百十人即之,窮追既及,合圍衷之,鏢發命中,獲若丘陵,社社無不飽鹿者。取其餘肉,離而腊之;鹿舌、鹿鞭(鹿陽也)、鹿筋亦腊;鹿皮、角委積充棟。鹿子善擾馴之,與人相狎習。篤嗜鹿,剖其腸中新咽草將糞未糞者,名百草膏,旨食之,不饜,華人見,輒嘔。食豕不食雞,畜雞任自生長,惟拔其尾飾旗;射雉,亦只拔其尾。見華人食雞雉,輒嘔。夫孰知正味乎?又惡在口有同嗜也?


居島中,不能舟;酷畏海,捕魚則于溪澗,故老死不與他夷相往來。永樂初,鄭內監航海諭諸夷,東番獨遠竄,不聽約,於是家貽一銅鈴,使頸之,蓋狗之也。至今猶傳為寶。始皆聚居濱海,嘉靖末,遭倭焚掠,迺避居山。倭鳥銃長技,東番獨恃鏢,故弗格。居山後,始通中國,今則日盛。漳、泉之惠民、充龍、烈嶼諸澳,往往譯其語,與貿易;以瑪瑙、磁器、布、鹽、銅簪環之類,易其鹿脯、皮角。間遺之故衣,喜藏之,或見華人,一著,旋復脫去。得布亦藏之。不冠不履,裸以出入,自以為易簡云。


野史氏曰:異哉東番!從烈嶼諸澳,乘北風航海,一晝夜至彭湖,又一晝夜至加老灣,近矣。迺有不日不月,不官不長,裸體結繩之民,不亦異乎?且其在海而不漁,雜居而不嬲,男女易位,居瘞共處。窮年捕鹿,鹿亦不竭。合其諸島,庶幾中國一縣。相生相養,至今曆日書契,無而不闕,抑何異也!南倭北虜,皆有文字,類鳥跡古篆,意其初有達人制之耶?而此獨無,何也?然飽食嬉遊,于于衎衎,又惡用達人為?其無懷、葛天之民乎?自通中國,頗有悅好,姦人又以濫惡之物欺之,彼亦漸悟,恐淳朴日散矣。萬曆壬寅冬,倭復據其島,夷及商、漁交病。浯嶼沈將軍往勦,余適有觀海之興,與俱。倭破,收泊大員,夷目大彌勒輩率數十人叩謁,獻鹿餽酒,喜為除害也。予親睹其人與事,歸語溫陵陳志齋先生,謂不可無記,故掇其大略。



http://blog.kaishao.idv.tw/?p=2043 Ü 好文推薦
四百年前臺灣初體驗-讀《東番記》雜感  Ü 好文推薦
有關東番記中的銅鈴論, 請參考這裡:鄭和不曾到過台灣-系列3-銅鈴


「永樂初,鄭內監航海諭諸夷,東番獨遠竄,不聽約,
於是家貽一銅鈴,使頸之,蓋狗之也。至今猶傳為寶。」
這段文字也被引用在清朝所修的「明史」中,但改為:
「……其後,人反寶之,富者至掇數枚,曰:『此祖宗所遺。』」
近年考古資料顯示, 台灣千年之前就有銅器文化, 遠早於鄭和時代, 當時原住民就開始佩帶銅鈴, 所謂銅鈴是『祖宗所遺。』(註:祖宗指的是台灣原住民祖先,而不是明朝漢人,也不是清朝女真人))應是明人與原住民接觸後之查訪所得, 從考古的觀點來說, 有其真確性, 可能之前的原住民有煉銅技術, 至明末時技術失傳了. 既然千年之前台灣即有銅鈴, 那麼銅鈴便不能視為鄭和曾經到過台灣的證據. 所謂鄭和"家貽一銅鈴,使頸之"一說也只是一種傳聞, 不能視為史實. 鄭和是否曾到過台灣, 也不能憑東番紀中這段記述來斷定, 這並非鄭和時代的直接史料.  

鄭和不曾到過台灣-系列0-西班牙人在台灣
鄭和不曾到過台灣-系列1-文獻
鄭和不曾到過台灣-系列2-季風
鄭和不曾到過台灣-系列3-銅鈴


以下是外獨的討論串: http://chat.1949er.org/index.php3?read+1219996551





發言人:jimmy, on Aug 29/2008  15:55:51 (IP code: X.X.84.201)








作家張曉風則是不滿國文課本選材充滿意識性。他說,在教科書中放入台灣文學的原則很好,選材卻很粗糙。他舉明朝文章「東番記」為例,通篇的番字滿充對原住民的歧視,腦筋裡都是「漢人沙文主義」。

Record ID: 1219996551 From: 台灣


回信發言人:jimmy, on Aug 29/2008  16:07:12 (IP code: X.X.84.201)







用股溝(Google)找當然可以

但有誰有一些實際的印象呢

他是漢人還是蕃人?

大明帝國的東番記
跟漢人沙文主義扯上關係?

說這樣話的人,我想滿腦筋都是

選材會很粗糙嗎?
那要選什麼呢?
嘉慶君遊台灣?
鄭成功反清復明?


別那麼的遮遮掩掩啦
阿扁政府都垮台了
要換就換,要改就改
大大方方的搞,光明正大的幹
沒有人奈何得了高境戶的
但千萬別牽拖什麼大漢沙文主義


不想讓東番呈現
就可以再搞自古以來台灣屬於中國的那一套
是嗎?不是嗎?

有那位認識這個人呢
附註:不要股溝

Record ID: 1219996551R001 From: 台灣


回信發言人:Simon, on Aug 29/2008  16:44:06 (IP code: X.X.184.20)







張曉風是蔣介石死掉的時候, 寫哭爸哭母的文章的

三十幾年前他很紅

Record ID: 1219996551R002 From: 台灣


回信發言人:Simon, on Aug 29/2008  16:51:25 (IP code: X.X.184.20)







張曉風

生年:民國 30 年 3 月 29 日

籍貫:江蘇省銅山縣

筆名:曉風、桑科、可叵

學經歷:東吳大學中文系畢業曾任教東吳大學、香港浸會學院,現任陽明醫學院 通識教育中心專任教授。




張曉風,以散文成名於六0 年代中後期,是個創作領域廣闊的多產作家。其 ...... 除了對蔣中正的逝世表示哀悼之外,於文末處也為國之大老們的辭世感到哀傷: ...
etd.lib.nsysu.edu.tw/ETD-db/ETD-search/getfile?URN=etd-0719105-144108&filename=etd-0719105-144108.pdf - 類似網頁 - 加入筆記本
由 P Lan 著作 - 2005 - 全部共 3 個版本
[PDF] 國立中央大學檔案類型: PDF/Adobe Acrobat
一九五○年三月一日,蔣中正復職,三月十五日由陳誠接替閻 ...... 李昂〈想像臺灣〉, 是文為張曉風編《九十年

Record ID: 1219996551R003 From: 台灣


回信發言人:斐淦, on Aug 29/2008  17:51:38 (IP code: X.X.22.42)







少女寫作,尤其是高中女學生臨摹的對象,文藝少男少女的偶像也。

可以去問小樂子,他最清楚了。

Record ID: 1219996551R004 From: 台灣


回信發言人:斐淦, on Aug 29/2008  17:57:12 (IP code: X.X.22.42)







偶記得偶大學的那鍋讀中文的筆友,也是曉風迷妹,還問我有沒有看過,好似當做擇偶條件之一,嚇死輪,笑死輪。

Record ID: 1219996551R005 From: 台灣


回信發言人:路邊社, on Aug 29/2008  18:33:38 (IP code: X.X.3.254)







就散文言,張曉風的作品是有可觀之處,但是她濃濃的意識型態,就令人不敢恭維。

以她所提的「東番記」來說,「通篇的番字滿充對原住民的歧視,腦筋裡都是『漢人沙文主義』」這個評論根本是「見樹不見林」。我特地再看過一遍「東番記」,真的寫得很好啊!陳第對當時平埔族風俗的紀錄,既客觀又真實,即使是從漢人的角度看平埔族,也沒有充滿歧視性的字眼----除了張曉風覺得很刺眼的這個「番」字。然而,原住民的正名運動也不過是近一二十年的事情,陳第是明代人,哪有那個眼光用「原住民」來稱呼平埔族?這也太苛求古人了吧?

文章裡若真要找出漢人對原住民的歧視,應該是下面這一段(為便閱讀,引用白話翻譯):

明成祖永樂年間,鄭和率艦出海諭告各地蠻夷國家,唯獨東番人遠竄,不理會朝廷的諭告。於是鄭和遺留一個銅鈴給東番人,讓他們掛在脖子上。其實是將他們鄙視成未開化的狗,東番人則至今仍將銅鈴視為寶貝。

鄭和鄙視平埔族,陳第也只是「如實報導」而已,文章裡陳第自己並沒有對原住民有任何歧視,相反的,他以漢人的文化習俗為對照,反映出原住民的生活習性,甚至在評論上,對原住民的民族性還頗推崇,乃至於對漢人污染原住民純樸的天性,還有批評呢!不信?請看下一段:

中國南方的倭夷與北方的野蠻民族,都有文字,字跡就像古代篆書及鳥爪痕,或許是最初有聰聖的賢人所創制的。為何獨獨東番人沒有文字呢?雖然如此,東番人每天吃飽嬉戲,自得其樂,又何必有聰聖賢人制禮作樂呢?東番人就像是上古時代的無懷氏、葛天氏那般,無知無智,過著與世無爭的生活。

自從東番人與中國接觸後,漸漸喜愛物質,而一些姦巧的漢人又以濫惡的東西欺騙他們,東番人也漸漸懂事明白,恐怕他們的純樸本性也將會逐漸消失。

「東番記」裡對平埔族的記錄,在平埔文化幾近消失的現代而言,無疑是是彌足珍貴的。然而張曉風貴為大學教授,在文壇上亦地位顯赫,卻把一篇讓高中生得以瞭解原住民文化的佳文用「一字之貶」一竿子打翻。如此粗糙的操作手法,除了「受制於自己的意識型態」,我實在想不到還有什麼理由可以解釋。

ps:想看「東番記」的白話翻譯,可以從http://www.tonyhuang39.com/tony0405/tony0405.html下面註釋的部分找到。看過後,你還認為陳第有「漢人沙文主義」嗎?

Record ID: 1219996551R006 From: 台灣


回信發言人:234, on Aug 29/2008  18:55:29 (IP code: X.X.30.248)







我特地再看過一遍「東番記」,真的寫得很好啊!
~~~~~~~~~~~~~~~~~~~~~~~~
沒錯,有同感!
其中「夫孰知正味乎?又惡在口有同嗜也?」、
「其無懷、葛天之民乎?」不但沒有歧視,還很尊重平埔族呢!

Record ID: 1219996551R007 From: 台灣


回信發言人:新竹王小姐, on Aug 29/2008  19:54:31 (IP code: X.X.182.220)







2006年

她跟余光中ˋ李家同一起出來罵阿扁

李家同被我CALL IN一罵

隔天對著麥克風說抱歉

Record ID: 1219996551R008 From: 台灣


回信發言人:LL, on Aug 29/2008  20:07:11 (IP code: X.X.169.215)







這個張曉風是不是那鍋曾經為了體驗舞女生活, 下海伴過舞, 然後寫了伴舞半月記的那鍋女的?!

Record ID: 1219996551R009 From: 台灣


回信發言人:LL, on Aug 29/2008  20:10:54 (IP code: X.X.169.215)







"番"字也許本來沒有歧視的意味, 因時代轉變而變成"政治不正確"?!

Record ID: 1219996551R010 From: 台灣


回信發言人:路邊社, on Aug 29/2008  20:39:15 (IP code: X.X.3.254)







這是一篇比我的內容更好的文章:《東番記》破解了チャンコロ鬼話
http://blog.kaishao.idv.tw/?p=2043
各位可以前往觀看

Record ID: 1219996551R011 From: 台灣


回信發言人:234, on Aug 29/2008  20:42:52 (IP code: X.X.30.248)







世界上不是每個民族都有文字記載自己歷史的,像夏華周邊民族的歷史就非參考漢文文獻不可。

然漢族對周邊民族的稱呼本就不好聽也不尊重,
就連禪宗六祖惠能都被稱為「獦獠」了。但若因此而不讀那些漢文文獻,就很難寫漢族周邊民族的歷史和瞭解其古代文化。

像印度對東土夏華文化的貢獻如此之大,
然印度知識份子要研究印度歷史和古代印度文化也得讀東土漢地佛教徒所寫的漢文文獻或其譯本,如大唐西域記、佛國記等等。

佛教徒所寫文獻多少有些部分會讓大都信仰印度教的印度人感到被貶低到了,但若因此而不讀那些漢文文獻,就無法研究印度歷史和瞭解印度古文化。

台灣平埔西拉雅族文化幾乎都已和東土漢文化融合而幾近消失,對平埔西拉雅族文化來說,
東土華人陳第於西元1603年的「東番記」是最早紀錄臺灣原住民的文獻,是彌足珍貴的的文化資料。

現代台灣人大都為台灣平埔族和東土漢人混血融合的後裔,
若為了一個「番」字而不讀「東番記」,台灣人就失去一個瞭解自己祖先文化的機會。而「番」字是東土漢人稱呼周邊民族的常用詞,陳第只是沿用罷了。

況且陳第的「東番記」,也沒有充滿歧視性的字眼,反而既客觀又真實。
在某些段落不但沒有歧視,
還很正面、尊重平埔族呢!
如「故夜門不閉;禾積場,無敢竊。」、
「夫孰知正味乎?又惡在口有同嗜也?」、「雜居而不嬲」、
「其無懷、葛天之民乎?」、
「自通中國,頗有悅好,姦人又以濫惡之物欺之,彼亦漸悟,恐淳朴(純樸)日散矣。」

Record ID: 1219996551R012 From: 台灣


回信發言人:海兒, on Aug 29/2008  21:22:48 (IP code: X.X.147.130)







番字其實還好,因為這個字上面一個「禾」與下面的一個「田」字組成的,顯示出被稱為「番」者是一個農耕民族,並不帶有貶意。

反倒是中國古代將中國南方人稱「蠻」,意指虫蛇的非人類,以及將北方人稱「狄」意指犬狗畜牲,才是充滿了歧視性的色彩。

Record ID: 1219996551R013 From: 台灣


回信發言人:路邊社, on Aug 30/2008  09:47:34 (IP code: X.X.3.254)







海兒兄的觀點則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看似輕描淡寫的「說文解字」,其實在相同的邏輯裡,張曉風恐怕會很後悔用「番」字來貶低陳第「東番記」的價值。為什麼?稱四周「文化低落」的民族為蠻夷戎狄是古代中國人的「習慣」,連孔孟也不能免俗。孔子說「夷狄入中國,則中國之,中國入夷狄,則夷狄之」還算客氣的,孟子「今也,南蠻鴃舌之人, 非先王之道」根本就是以中原文化本位立場歧視南方的楚文化!

楚文化很差嗎?春秋時,楚莊王就已經「問鼎中原」,是五霸之一;戰國時,也是一方強權。且不論政治影響力,就文學言,南方的「楚辭」與北方的「詩經」號稱中國韻文的兩大源頭的說法已是定論,而楚辭的浪漫色彩、瑰麗想像、濃烈情感,若非在南方特有的風土孕育出如此迥異北方的文化氣息,能產生這樣的作品嗎?更不要說楚辭直接影響了中國人最自豪的朝代--------漢朝--------之代表文學「漢賦」的產生!依張曉風的邏輯,如果因為在「名稱」上有「種族歧視」的問題(嫌疑),這樣的文章就不能(不宜)選入高中教材,那問題大了,「論孟選讀」這門課根本就不能開,因為孔「至聖」、孟「亞聖」通通都有種族歧視的問題(尤其是孟子)!

張曉風,這是妳要的結果嗎?

Record ID: 1219996551R015 From: 台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klichi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