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提示】
18日至20日,對中國的考古界及史學界來說,是一個難以忘記的3天。來自中國大陸、香港、臺灣及韓國、日本、美國等國家和地區的70多位頂級學術專家雲集偃師。他們圍繞著二里頭遺址、二里頭文化、巨型綠松石龍形器等,展開了熱烈的討論。
22日,國家文物局局長單霽翔也來到偃師二里頭遺址發掘現場,考察和調研該遺址的保護工作。
二里頭,這個在國際考古學界、歷史學界耳熟能詳的名詞,到底意味著什么呢?
二里頭,一段文明史的代名詞
二里頭,是河南洛陽偃師翟鎮的一個自然小村。1959年,文物工作者在這裏發掘出驚人的文化遺存,二里頭從一個無足輕重的小村莊,演變為中國歷史上一個文明史的代名詞。特別是近年來,這裏不斷有考古新發現,牽動著世人的目光。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所長劉慶柱介紹,二里頭文化的時代,距今為3800年至3500年,相當於歷史文獻記載中的夏、商王朝時期,興盛了約300年。現在發掘的都城遺址面積達300萬平方米,是當時中國乃至東亞地區最大的城市。
劉慶柱對二里頭遺址的發掘非常關注。他說,位於洛陽盆地的偃師二里頭遺址,是二里頭文化的典型遺址,二里頭文化也由此得名。上世紀後半葉的一系列發掘,奠定了對二里頭遺址深入探索的基礎。2001年起,考古學家再次對遺址中心區進行了系統鑽探與重點發掘,確認了這一帶存在始建於二里頭文化末期的大型建築基址群。因此,祖國大陸、香港、臺灣及韓國、日本、美國等國家和地區的70多名專家學者專程到二里頭遺址,為二里頭遺址的保護、發掘、研究獻計獻策。
劉慶柱說,二里頭遺址的中心區域,有縱橫交錯的道路網等,這是一處經過縝密規劃、佈局的大型都邑。二里頭都邑規劃性的判明,對於探索中國文明的淵源具有重大的尺規性意義。
中西對立“夏代”說
在本次研討會上,記者有幸採訪了中國考古界泰斗——現年78歲的鄒衡。
鄒衡說,關於二里頭,國際上爭論非常激烈,“夏文化”是個很麻煩的問題。1991年關於夏文化的國際會議在美國洛杉磯召開,學術界對此非常重視。“黃皮膚”的學者一致認為,夏朝是客觀存在的。“白皮膚”學者認為,中國沒有夏朝。現在,歐美的很多學者還是持這種觀點。
鄒衡說,二里頭遺址的新發掘,解答了許多疑難問題,也為“夏文化”的實際存在學說提供了新依據。中國學者基本上都認為夏代是客觀存在的,“殷革夏命”是真實的;但是歐美的一些學者憑藉中國極個別學者的觀點,甚至完全誤解中國學者的觀點,得出中國歷史上並不存在“夏朝”的結論。比如中國著名學者顧頡剛曾經提出,“夏禹”的“禹”字,其實是一條蟲,夏禹作為一個真實的人並不存在,夏是從夏啟開始的。西方學者抓住“夏禹”是一條蟲,而真實的人可能並不存在這一觀點,便否認了夏的存在。
鄒衡說,夏的存在與否,在國際學術上是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其實,二里頭的發掘,已經用事實證明瞭夏朝是真實的存在。當然,還要有許多的探索工作要做。
中國國家博物館研究員李先登說: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和登封王城崗遺址為代表的探索夏文化的發掘和研究,在中國考古學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它堅持了中國考古學的歷史學性質,不僅為夏史研究提供了豐富的實物史料,而且使夏代歷史成了信史,既為中國古代史的研究作出了重要的貢獻,也為夏商周斷代工程奠定了基礎。
鄭大歷史學院考古係主任張國碩則十分肯定地認為,二里頭遺址為夏代都邑性質是毫無疑問的。二里頭遺址始建於太康時期,止於夏桀,中間未經廢棄。
記者在現場採訪了康貝爾先生,詢問看了二里頭遺址,他是否還否認中國的夏代客觀存在。這位哈佛大學博士說:中國歷史究竟是三千年還是五千年對我來說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二里頭發掘出如此眾多的精品文物和大型宮殿遺址,充分說明瞭當時的中華文明已經達到了相當高的水準,讓我感到震撼不已。
二里頭眾多”之最”
在皓髮白首的頂級專家群中,許宏博士就顯得年輕許多。許宏向記者介紹了二里頭的數個“之最”——華夏最早的王都。在目前的考古發掘中,二里頭是迄今為止可確認的中國最早的王朝都城遺址。距考古測定,二里頭都城遺址距今約3000多年,興盛約300年。這是當時中國乃至東亞地區最大的城市,以其為典型代表的二里頭文化,則是中國乃至東亞歷史上首次出現的“核心文化”。“華夏第一王都”之稱由此而來。
最早的大型宮殿建築群。此前,人們一直認為商城宮殿是中國大型宮殿建築群的鼻祖。但是,二里頭大型宮殿建築群將中國有規劃的宮殿建築群歷史大大地向前推移了。在這個龐大的古代建築群中,有的單體基址面積達數千平方米至1萬平方米。前二里頭時代建築的體量和規格,是無法與二里頭遺址相提並論的,因此,二里頭大型宮殿基址群的出現,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最早的宮城。所謂宮城,也就是我們現在所稱的“紫禁城”。宮城是具有防禦系統,禁止他人自由出入的地方。二里頭髮掘的宮城遺址雖然從面積上只有明清時期北京紫禁城的七分之一,但二里頭宮城卻是歷代宮城幾乎不變的“模式”。這座迄今為止發掘到的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宮城,其年代可上溯到距今3700年左右,開了中國古代都城與宮殿制度的先河。
最早的車轍痕跡。車的發明,古代一直流傳是“聖人”的創造,是文明歷史發展的重要標誌之一。在二里頭遺址,考古工作者發現的雙輪車轍痕跡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我國最早的車轍,這與宮殿方正規矩、四通八達的道路相對應,將中國發明雙輪車輛的年代前推了300多年,為探索中國古代車輛的起源和發展,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最早的青銅禮器群與鑄銅作坊。在二里頭遺址東南靠近古伊洛河的高地上,發掘出一座迄今為止我國最早的鑄銅作坊等手工業遺存。鑄銅遺址的面積達1萬平方米,為數眾多的陶範(模具),多為鑄器後廢棄的破碎外範,其內表光潔,有的還有獸面等花紋。從殘範的內壁看,所鑄銅器多為圓形,直徑最大者有30多釐米。鑄銅技術及銅器的使用,可追溯到仰韶龍山時代,但那時僅僅能夠生產小型的工具。到了二里頭時代,從發掘成果看,此時已經可用複合範鑄造複雜的青銅容器(禮器)了,並且技術臻於成熟。發掘的青銅作坊遺址,共有1萬多平方米,出土了大量的殘範青銅禮器,中國的青銅時代也從此發端。
震驚世人”中國龍”
在二里頭最新公佈的考古發現中,令中外專家學者最震驚的,是在宮殿區內一座貴族墓中出土的巨大的綠松石龍形器。因學術研究等原因,2004年在二里頭3號宮殿3號墓中出土的大型綠松石龍形器,在本月18日才揭開神秘面紗。這條舉世無雙的“巨龍”立即引起中外專家學者的高度關注。
據許宏介紹,3號墓的主人為成年男性,出土了豐富的隨葬品,甚至有產地遠在數千公里外的90多枚南海貝殼作飾鏈,確實耐人尋味。但是,最“隆重”的,還是無與倫比的綠松石龍形器的發掘。這條龍由2000多片形狀各異的綠松石片粘嵌而成,每片綠松石的最大長寬0.2至0.9釐米,厚約0.1釐米,有序排列的綠松石片,仿佛是龍身上的鱗片。這件綠松石龍圖案為巨頭、細身、蜷尾,龍身脊線流暢,靈動欲遊。全身長64.5釐米,中部最寬處4釐米。整條龍粘嵌於一寬11釐米、長13.6-15釐米的木托座上。龍頭朝西北,尾向東南,斜置在墓主人懷中。
許宏說,這一綠松石龍形器彌足珍貴,其用工之巧,製作之精、體量之大,在中國早期龍形象文物中絕無僅有,具有極高的歷史、藝術及科學價值。
對於這條“碧龍”的學術研究,由於其剛剛公之於世,探討也才剛剛開始。有人認為這是祭祀用的寶物,日本學者認為這是一條象徵權威的“龍杖”。它是毋庸置疑的頂級國寶!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夏商周研究室主任杜金鵬將其命名為“中國龍”,得到了眾多專家學者的贊同。杜金鵬根據發掘現場情況斷定,這是一個在紅漆木板上鑲嵌綠松石片而形成的“龍牌”,它色澤艷麗,對比強烈,富有視覺衝擊效果。龍牌上的龍圖像表現的是龍的俯視圖。用綠松石鑲嵌龍的器具,是罕見的珍品,絕非普通人可以享用的普通器物。3號墓主人應屬於宗廟管理者、祭祖活動參與者,死後葬於宗廟,是表示生死忠於職守,永遠服侍先王。墓主人不能歸葬族墓地,但卻享受了一套比較高級的隨葬品,似乎表明瞭他既貴又賤的特殊身份,尤其是雖然不具備使用青銅器的高貴身份,但卻擁有銅鈴,持有龍牌,說明不是因為墓主人擁有貴族身份,而可能是因為其生前的職位。綠松石龍形器應是祭祀場合的儀仗器具。據目前所知,全國250處二里頭文化遺址,經過發掘的約50處,集中出土龍文物者,唯有二里頭遺址,其他遺址鮮見龍文物。這充分說明二里頭龍文物主要集中在都城遺址,而都城遺址龍文物又主要集中在宮殿區及其附近,由此凸顯龍文物的重要和尊貴。
杜金鵬推論偃師二里頭遺址是地處“天下之中”的洛陽平原的“中國”最早的都城遺址所在地,二里頭遺址出土的龍形器,自然就是天經地義的“中國龍”。
與杜金鵬觀點“不謀而合”的還有洛陽市文物二隊的蔡運章研究員。蔡運章認為,偃師二里頭是夏代的都城遺址已是多數學者的共識,這裏發現的綠松石粘嵌的龍圖案,不但與夏部族的“宗神”禹的名義相合,而且也與夏祖先龍圖騰崇拜的習俗相符合,因此,這件“碧龍”應是夏部族圖騰神物的象徵。夏部族是以龍蛇為圖騰的。3號墓主人可能就是“禦龍氏”。在夏代,有“禦龍氏”的官職,主要職責是負責王朝祭祀圖騰神物;而夏的宮殿多具有宗廟性質,也只有地位很高的神職人員去世後才能被埋在宮殿基址內。
蔡運章說,綠松石龍形圖案有著騰越升天的深刻含義。首先,龍頭向西北,寓示飛向天宮。因古人認為“黃帝(亦稱天帝)”居住西北,古文獻有“天子升於昆侖之丘,以觀黃帝之宮。”其次,銅鈴可傳達神靈的告示。再次,龍尾下方的綠松石條形飾,是田地、大地的象徵。《漢書·郊祀志上》集注引張宴曰:“龍星左角曰天田。”這是說每年春分黃昏時,蒼龍的角星開始出現在東方地平線上,這個位置就叫“天田”。也就是天地呼應,表示龍從地面升起之意。
“二里頭”,一個普通的村落,一處古遺址,一段中華文明歷史。當考古學家和歷史學家撩開她的面紗之後,又有更多的奇跡和待解之謎展現在世人面前。正是這探究不盡的神秘,吸引著中外無數專家學者,前來探尋中華文明的源頭,追溯人類文明的淵源!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www.ha.xinhuanet.com/fuwu/kaogu/2005-10/24/content_5414086.htm
|